“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始建于1978年, 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较早设立的“艺术类”学科之一。本学科在“突出应用研究,服务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宗旨下,科学定位发展目标和规划学科布局。
在本学科建设中,我们全面遵循新的学科专业目录的指导方针,确立了“艺术、技术、人文”的学科发展理念,应用学校多科性专业的优势,加强传统学科专业资源的整合,组织凝炼新的学科方向,强力推进学科建设与改革,提高了学科专业的承载能力。目前,学科形成了良好的事业平台和发展基础。
艺术学理论学科通过不断加强学科各研究方向的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学术研究力量,提升学科队伍实力,稳定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实行集群攻坚,推出高层次高质量学术成果。目前有稳定的学科建设骨干成员38人。其中有全国艺术科学专家1人、湖北省艺术科学专家2人,襄阳市各类学科专家7人。拥有教授15人、副教授21人,、博士9人的研究队伍和学术梯队。2013年引进设计艺术学博士1人、学术团队1个(动画影视协同创新团队,其中有一个国家级学科带头人,2个教授,2个高水准的制作专业教师)。
目前有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数字媒体实验示范中心、音乐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三国文化研究基地等五个学科平台。2013年《文化创意工程实验中心》获批立项建设,第一期建设经费200万元。2014年商定和武汉大学共建1个 “美学研究所”校校学科平台。在一些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再转化为“科研平台”。
艺术学理论学科以文学、工学等相邻学科为依托,通过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围绕本学科专业领域展开科学研究、文化产业服务和应用开发等学术研究活动,每一个学科方向在核心研究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形成了“基础研究服务教育教学,应用研究指导创作实践,战略研究引领发展方向”的学科优势和鲜明的特色。建设期内本学科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有获批国家社科项目(艺术)2项,教育部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6项,地(厅)项目38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项目立项,完成横向科研经费400多万元,出版学术著作25部;发表论文(作品)850余篇(幅),获国家设计专利19项,主办各类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15次,举办或联合举办美术作品展览会32次。与北京电影学院、武汉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湖北省动画协会等机构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和联合攻关、协作科研,全面提升学术能力。
本学科承担了美术学院五个专业各层次教学任务。近几年来,完成结题教研项目19项、教改项目1项,组建教学团队4个,省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项目1项,校级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1个。使教学效果提升显著,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不断提高,并且大力倡导学生科研活动,成果多,奖项高;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正在积极准备申报“设计学”硕士点工作,力争在2015年获批上级学位主管部门立项建设。
“艺术学理论”学科在“突出应用研究,服务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宗旨下,科学定位发展目标和规划学科布局,凝炼并形成了艺术美学研究、公共艺术研究、设计应用研究、汉水传统音乐研究四个学科方向。
1、公共艺术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公共艺术理论及应用实践问题研究、襄阳市公共艺术创作研究、襄阳市公共艺术与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研究。
优势与特色:一是服务人才培养,突出学科育人的职能,本科生质量水平不断提高,毕业生举办个人展览3人,参加各类展览获奖33人/次。二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青年教师获批教育部《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的汉江流域古代会馆建筑研究》,在《城市公共艺术研究》国际会议研究文献中,33个研究课题是基础和应用研究,为公共艺术的创作、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为解决襄阳市城市公共艺术创作中同质性矛盾提供了创新策略。三是在襄阳市城市文化战略发展研究中,本学科走到了前列。获批了襄阳市“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在襄阳市政府举办的“2013筑梦襄阳”论坛的10个研究课题上,本学科承担了《襄阳市城市形象问题研究》《襄阳市一心四城的空间美学研究》2个课题。在市委提出的“以强烈的文化意识引领城市建设发展”理念中,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襄阳市城市景观雕塑规划建议方案”,具体方案已经在落实中。同时研究团队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战略角度对当代公共艺术的人本化、人文化和文化软实力战略等问题进行跨学科(文化制度,城市规划,视觉艺术)研究,为襄阳市政府和管理机构提供城市文化建设和决策方面的咨询建议,真正体现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国家立场,地方经验”效应。
2、艺术美学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领域:艺术美学原理、宗教艺术美学、汉江审美文化等。其中艺术美学原理是基础,宗教艺术美学与汉江审美文化是特色。
优势与特色:本学科方向中的艺术美学原理和宗教艺术美学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领先地位。一是突显传统境界美学资源,以“人物思象境”五大范畴构架艺术美学理论体系,其主要学术著作《艺术美学原理》(雷礼锡著)的修订工作已经展开,力争获国家社会科学成果奖。二是结合宗教神学诠释西方传统艺术美学,规划专著3部。三是针对地域文化特点开展汉江审美文化研究,大力塑造“诗性汉江”及其文化本源地位、体系构成,出版《汉江传统审美文化》系列丛书。
3、设计艺术应用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图形符号学与文字设计研究、襄阳市景观规划与设计、品牌战略与设计、动画传媒研究。
优势与特色:一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设计、研究与实践。主要立足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需要开展设计应用研究。根据襄阳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中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结合学科发展、专业教学和社会服务相关联的主题,突出对现代设计价值理论、文化创意产业、区域环境设计等项目研究。如《襄阳市米芾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并有针对性进行项目策划,合作项目分别为“文化产业园品牌形象设计”、“ 旅游产品设计”、“ 动漫影视设计创作”、“ 公共景观设计”、“ 雕塑壁画设计”。二是文化科技创新战略下的动画艺术创作、研究。应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跨学科、跨媒体的设计开发。主要在动画传媒、数字景观、城乡一体化设计研究与项目上取得成果。探索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与政府合作的数字艺术成果形式。本学科方向获省部级项目立项6项,省教育厅项目23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作品)180余篇(幅),收入各类检索期刊36篇,获国家专利设计9个,完成横向科研经费218万元。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工程实验中心》学科建设平台。引进以李剑平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动画协同创新团队》,在校内举办著名画家梁岩的“法国(卢浮宫)——襄阳(美术学院)巡回作品展”等16次。
4、汉江流域传统音乐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一是以类种为主,涉及以体裁类别为对象的民歌、说唱、戏曲、舞蹈的“乐类学”研究;以基本曲调的“母体-变体”系统为对象的“乐调学”研究,以及乐种学研究。二是以汉水传统音乐的性质为依据,涉及汉水传统音乐的历史学、文化学、形态学、表演学。
优势与特色:以汉江流域传统音乐的形态学、乐类学、乐种学为主线,并兼及其他相关的人文学科的交叉,如民俗学、宗教学、美学、心理学、地理学等,融入其中对汉水流域现有的“活态”资源予以考察、整合与开拓性的研究。对汉水传统音乐活态资源的研究,不仅是探索该流域整体的音乐文化遗存,还与开发应用相结合,把至今仍然活跃于民间自然生态之间的民间音乐推向现代教育、现代传媒、现代舞台,并把这些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品种,展示在一个大文化背景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本学科方向出版专著5部,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6篇。教育部项目获批3项,省教育厅项目获批15项。2013年歌曲创作《我在襄阳等着你》获全国歌曲创作征集比赛一等奖。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26人次。完成横向科研经费28万元。